我的孩子需要測骨齡嗎?
兒童遺傳內分泌科醫師建議的6個評估時機

骨齡,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的「健康檢查」

「聽說照骨齡可以預測身高,我是不是該帶孩子去照一下?」「孩子在班上總是最小隻,需要測骨齡嗎?」這些問題常常在在網路社群媒體的家長討論中反覆出現,我想這應該是因為現代父母對孩子成長有著無比的關注;但同時我也發現,家長們對骨齡檢查的有著普遍的誤解。

就讓大花醫師開宗明義地告訴大家:骨齡並非人人需要測的常規項目。它是一項專業的醫療評估工具,只有在孩子的成長或發育速度出現特定警訊時,醫師們才會建議檢測。就像你不會每次生病就抽血檢查一樣,骨齡檢測是在特定的時機以及適應症時才需要施行的。

作為一位兒童遺傳內分泌科醫師,我在診間裡常遇到焦慮的家長帶著「正常成長」的孩子來要求檢查骨齡。這份焦慮我完全能夠體會,畢竟每位家長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。但過度的檢查不但增加不必要的醫療費用與輻射暴露,更怕的是可能加劇家長們的焦慮。

所以這篇文章將為您整理出在大花醫師眼中,真正需要評估骨齡的「六大關鍵時機」。如果能仔細看完,將幫助您分辨正常的成長差異與需要警惕的健康訊號,讓您不再因為焦慮而徬徨,知道何時該採取行動。

什麼是骨齡?為什麼醫師會建議檢查?

在深入探討評估時機前,我們先來理解什麼是骨齡。骨齡(Bone Age)是指根據骨骼成熟程度所評估出的「生理年齡」,它反映的是孩子的生物發育時鐘,而非單純的出生後時間。

簡單來說,如果一個8歲的孩子骨齡為10歲,表示他的骨骼成熟度相當於一般10歲孩子的程度,意味著生長發育較為超前。反之若是8歲孩子的骨齡只有6歲,則表示發育較為遲緩。

骨齡檢測怎麼照

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的骨齡評估方式是拍攝左手(包含手腕)的X光片。為什麼選擇手部?因為手部包含了多種不同類型的骨骼:長骨(如尺骨、橈骨)、短骨(如掌骨、指骨)以及腕骨,這些骨骼的成熟速度不同,能夠提供完整的骨骼發育資訊。

兒童骨齡X光片示意圖,顯示手腕骨骼發育程度
兒童骨齡X光片示意圖

醫師會將X光片與標準圖譜進行比對,目前主要使用兩種評估方法:

  • Greulich-Pyle (GP) 方法:將患者的X光片與圖譜中最相近的標準片比對
  • Tanner-Whitehouse (TW3) 方法:針對每塊骨頭分別評分後加總計算

這項檢查的輻射劑量極低,相當於搭乘飛機幾小時的自然輻射暴露,安全性無需過度擔憂。

上肢X光攝影的輻射劑量. Pediatr Radiol.

六大關鍵評估時機:何時該考慮骨齡檢測

以下是大花醫師整理出的六個真正需要考慮骨齡檢測的時機。我將它們分為兩大類,幫助家長能快速對照:

六大骨齡評估時機流程圖,說明不同情況下是否需要進行骨齡檢測
六大骨齡評估時機流程圖

成長「慢速鍵」:發育遲緩的三大警訊

時機一:身高長期吊車尾

  • 具體指標:在兒童生長曲線圖上,身高百分位長期落在第3百分位以下。
  • 白話解釋:意思是在100個同齡同性別的孩子中,身高排在倒數3名之後。這代表孩子的身高可能存在持續性的落後,不是單次測量的偶然現象。
  • 值得注意的是,我們需要觀察的是「趨勢」而非單點數據。如果孩子原本在第10百分位,逐漸掉到第5百分位,再掉到第3百分位以下,這種持續下降的趨勢比單純的身高數值更值得關注。
兒科醫學會 - 兒童身高不足、性早熟評估 請至兒童內分泌科門診接受專業診療


時機二:年生長速率不足

  • 具體指標:在進入青春期之前,一年長不到4公分。
  • 白話解釋:正常的孩子每年都應有穩定的成長。如果發現孩子一整年身高幾乎沒變,或衣褲尺寸都不用更換,這就是一個比「身高排第幾名」更需要警惕的訊號。
  • 根據研究顯示,健康兒童在青春期前的平均年生長速度約為5-7公分。當生長速度持續低於第3百分位時,就需要進一步評估是否有生長激素缺乏、甲狀腺功能異常或其他內分泌問題。

時機三:青春期遲遲不來報到

  • 具體指標:女孩滿13歲仍未有任何第二性徵(如乳房發育);男孩滿14歲仍未有任何第二性徵(如睪丸變大)。
  • 白話解釋:俗稱的「晚發育」或「晚長」,雖然多數是體質性延遲,但仍需透過骨齡評估,以排除其他可能影響發育的潛在疾病。
  • 在這種情況下,骨齡檢查能幫助醫師判斷是單純的發育時間較晚,還是存在真正的內分泌異常。通常體質性延遲的孩子,骨齡會與身高年齡相符,而非與實際年齡相符。

成長「快轉鍵」:發育過早的三大警訊

時機四:身高長期一枝獨秀

  • 具體指標:在兒童生長曲線圖上,身高百分位長期落在第97百分位以上。
  • 白話解釋:雖然長得高常被視為優點,但異常快速的成長也可能是內分泌問題的徵兆,需要評估骨齡是否也同步異常超前。
  • 高大身材可能與生長激素過多、甲狀腺機能亢進,或某些遺傳症候群有關。更重要的是,我們需要確認這種快速成長是否伴隨骨齡的過度超前,這可能會影響最終的成年身高。

時機五:年生長速率「暴衝」

  • 具體指標:在幼兒期之後、青春期之前,一年長高超過6公分。
  • 白話解釋:孩子的身高百分位在短時間內快速向上竄升,這可能代表身體的成熟時鐘正在加速,需要透過骨齡來確認。
  • 正常情況下,兒童的生長速度相對穩定。當出現明顯的生長加速時,可能暗示青春期提早啟動,或存在其他內分泌異常。

時機六:出現性早熟的警訊

  • 具體指標:女孩未滿8歲就出現第二性徵(如乳房發育);男孩未滿9歲就出現第二性徵(如睪丸變大)。
  • 白話解釋:這是最明確需要測骨齡的時機之一。性早熟會讓骨齡快速進展,嚴重壓縮孩子的總生長時間,可能導致最終成年身高受損。
  • 性早熟的孩子通常會在短期內快速長高,但由於骨齡的快速進展,生長板會提早閉合,反而影響最終身高。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,能夠有效改善預後。

刺胳針兒童與青少年健康 - 性早熟診治指引

骨齡超前真實案例分享:門診中的觀察與發現

讓我跟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門診經驗。我曾經遇過一個小男生,他從幼稚園開始就比同學長得又高又胖,爸媽還有爺爺奶奶都很開心,覺得他發育得非常好。

但小學時,有次因為感冒來到我的門診,我觀察到他脖子後有點黑黑的,符合黑色棘皮症(Acanthosis Nigricans)的特徵。一問之下發現家族裡也有許多糖尿病患者。我就提醒媽媽說可能要注意,高胖不一定是好事,要排除糖尿病還有青春期過早的可能性。

後來抽血以及照了骨齡之後,果然發現有糖尿病前期以及骨齡超前的情況。目前還是固定追蹤治療中。

這個案例告訴我們,有時候看似「優秀」的成長表現,背後可能隱藏著需要注意的健康問題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專業的評估,而不能單憑外觀或與其他孩子的比較就下定論。

測了骨齡之後呢?解讀結果與後續處理

骨齡只是拼圖的一塊

許多家長以為骨齡檢查就能解決所有疑問,但事實上,骨齡本身不是診斷,而是一個評估工具。醫師會將骨齡的結果,結合孩子的生長曲線趨勢、父母的遺傳身高、詳細的問診與理學檢查,才能拼湊出完整的成長圖像,做出最精準的判斷。

比如說,如果一個孩子骨齡超前,但生長曲線穩定,家族沒有特殊病史,理學檢查正常,那麼可能只需要定期追蹤。但如果骨齡超前同時伴隨快速的生長加速、早期性徵發育,就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性早熟的問題。

常見的骨齡結果解釋

  • 骨齡超前:可能原因包括性早熟、甲狀腺機能亢進、或單純的體質性超前。需要結合臨床症狀來判斷是否需要治療。
  • 骨齡落後:可能原因包括生長激素缺乏、甲狀腺功能低下、營養不良、或體質性延遲。同樣需要綜合評估來決定處理方式。
  • 骨齡正常:在某些情況下,即使生長有問題,骨齡也可能是正常的。這時需要考慮其他原因,如家族性矮小症等。

家長對於骨齡檢查常見問題的解答

骨齡檢查的安全性與必要性

許多家長會擔心X光檢查的輻射暴露問題。事實上,骨齡檢查所使用的輻射劑量非常低,大約等同於搭乘飛機8小時所接受的自然背景輻射。相較於檢查所能提供的重要診斷資訊,這樣的輻射風險是可以接受的。

至於檢查頻率,通常不建議過於頻繁。除非有特殊治療需要追蹤,一般建議間隔至少6個月以上再重複檢查。

如何用生長曲線圖正確記錄孩子的生長狀況

我建議家長學會使用「生長曲線圖」來記錄孩子的成長。這比單純記錄身高數字更有意義,因為它能顯示孩子在同齡人中的相對位置,以及成長的趨勢變化。

生長曲線圖範例,標示出正常、疑似遲緩與疑似早熟的成長軌跡
生長曲線圖範例

家庭測量身高時,建議:

  • 固定時間測量(建議早晨)
  • 使用相同的測量工具
  • 確保孩子站直、脫鞋
  • 定期(每個月)記錄一次即可

記住,與其每天焦慮地量身高,不如學會科學地觀察與記錄。當您發現孩子的成長軌跡符合前面提到的任一警訊時,再尋求專業協助即可。

用科學觀察取代盲目焦慮

經過以上詳細的說明,我希望能幫助各位家長建立正確的觀念:骨齡並非必需品,而是針對特定「成長速度異常」情況的專業評估工具。

真正需要骨齡評估的六大時機包括:身高長期落後、年生長速率不足、青春期延遲、身高異常高大、生長速率暴增,以及性早熟徵象。這些情況都有明確的客觀指標,不是憑感覺或與鄰居小孩比較就能判斷的。

與其每天幫孩子量身高、與他人比較而焦慮,不如學習記錄孩子的「生長曲線」,觀察成長的趨勢與模式。當您發現孩子的成長軌跡符合上述任一警訊時,請不要猶豫,尋求專業「兒童遺傳內分泌科」醫師的協助。

讓科學的評估取代無謂的擔憂,才是給孩子最穩健的成長支持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,我們要做的是在適當的時機給予適切的關注與協助,而非過度焦慮或過度檢查。

成長密碼大解析!教你怎麼看懂生長曲線圖

文獻來源參考

點此展開/收合詳細文獻列表

Carel JC, Léger J. Clinical practice. Precocious puberty. N Engl J Med. 2008 May 29;358(22):2366-77.

Zevin EL, Eugster EA.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: a review of diagnosis, treatment, and outcomes. Lancet Child Adole Health. 2023 Dec.

Wu HH, Zhang YQ, et al. Construction of a Simplified Bone Age Assessment Model in Chinese Children Aged 3-18 Years. J Clin Endocrinol Metab. 2025 Jan 15.

Tanner JM, Whitehouse RH. Bone age assessment methods: a critical review. Pediatr Radiol. 2014 Jan;44(Suppl 1):S3–S17.

Leung AKC, Robson WL, et al. Bone age: assessment method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. Front Pediatr. 2015 Oct 23;3:65.

Giancotti V, Ciccarelli A, et al. Evaluation of bone age in children: a mini‐review. Front Pediatr. 2021 Mar 11;9:580314.

Spadoni GL, Cianfarani S. Bone Age Assessment in the Workup of Children With Endocrine Disorders. Horm Res Paediatr. 2010;73(1):2-5.

Creo AL, Schwenk WF. Bone Age: A Handy Tool for Pediatric Providers. Pediatrics. 2017;140(6):e20171486.

Martin DD, Wit JM, et al. The Use of Bone Age in Clinical Practice - Part 1. Horm Res Paediatr. 2011;76(1):1-9.

Martin DD, Wit JM, et al. The Use of Bone Age in Clinical Practice - Part 2. Horm Res Paediatr. 2011;76(1):10-6.

Nicol LE, Baines H, et al. Cross-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Bone Age Maturation During Peri-Pubertal Growth in Children With Type I, III and IV Osteogenesis Imperfecta. Bone. 2024;187:117192.

Daye M, Selver Eklioglu B, Atabek ME. Relationship of acanthosis nigrican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in obese children. J Pediatr Endocrinol Metab. 2020 Nov 20;33(12):1563-1568.

Beaulieu D, Lee C, et al. Radiation dose estimation of pediatric upper extremity radiographs. Pediatr Radiol. 2025 Jul;55(8):1719-1727.